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投連險將重振雄風

上期和大家講解過,台灣金管局推出了3招整頓保險業,高儲蓄成分的保單將買少見少。香港未來的保險業亦有機會走上同樣道路,主要原因有三。

高儲蓄成分保單漸減少

第一,筆者在2018年底的專欄中已提及,香港未來將引入「風險為本」資本制度(Risk Based Capital,簡稱RBC)來監管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目前香港採用的償付充足比率計算方法,是基於保險公司的資產及負債狀況,再對照當局最低資本要求的一個比率,但這個數字卻未足以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

例如一張300萬保額的人壽與危疾保單,承保風險並不一樣。產品內的投資策略也有影響,像A產品股票投資比重較高,B產品側重於債券投資,兩種產品所面對的投資風險亦明顯不同。但目前在規則為本的制度下,竟然全部一樣。所以,各國政府已陸續引入RBC來監管保險業,即是按保險公司承受的風險,去釐定所需的資本要求,香港已於2017年就此進行首輪研究,如果進展順利,有機會於2024年落實推行(已從2021年延期),屆時保險公司為了提高財政實力以符合資本要求,極大可能降低保單的保證回報成分。

第二,香港與台灣一樣,亦要面對於2022年1月1日生效(香港建議將生效日期推至2023年)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簡稱IFRS 17)「保險合約」。這是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制定的會計準則,全球保險公司必須遵從。當中的好處是統一全球所有保險公司用同一會計準則來計算和表達財務報表等,這大大方便了投資者和客戶在不同國家註冊的保險公司當中作出選擇。目的簡單,但涉及內容卻很複雜,如保費收入不能直接列為保險公司收入,必須加入預期理賠及費用支出、風險調整、合約服務邊際(CSM)攤銷、保險合約取得費用等因素,保費中對應的投資部分也不能作為收入確認,而保險公司的利差亦會變得透明等。

上期專欄曾提到,台灣將於今年7月規定CSM不能為負數,即保單不能「虧本賣」,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對接IFRS 17,因此保險公司未來不能再以高利率儲蓄保單作招徠吸客,預計香港有機會跟隨。

低息環境影響回報

第三,全球低息環境持續,美國去年減息三次,市場預期今年不會加息,甚至再有減息可能,其中瑞銀預期今年會減息三次。低息會令債券價格上升,影響傳統保單的回報。保險公司為向舊有客戶兌現承諾,故鎖定現有保單的紅利,因此往往會停售現有保單,然後再推出一些較低回報的產品,令到保險公司可以繼續維持較高的紅利實現率。

在上述三個原因下,可預期香港未來同樣會出現高儲蓄成分保單愈來愈少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投資成分較高的投資相連保險將捲土重來。因為低息環境下,資金會追逐回報較高的資產(如股票和房產等),從而扯高資產價格,股票基金亦因此受惠,增加投連險的吸引性。

其實投連險在千禧年代中期曾盛極一時,可惜其後遇上金融海嘯,很多基金回報表現不理想,再加上當時可能有些銷售人員未有向客戶解釋清楚相關條款及風險,令不少投資者損手,才令信心大失。

惟近年股市已回升不少,尤其是外圍股市,多隻股票基金表現報捷,保監會近年亦加強規管投連險銷售,不但要解釋清楚保單收費及風險等資料,亦強制客人購買前須做風險評估,做足安全措施。在儲蓄保單回報減少之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選擇投資成分高的投連險。

 

(原文刊登於2020年2月1日 信報<保險解碼>《投連險將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