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將於下月舉行,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決定棄選。
某天跟朋友閒聊,觸及一個頗有趣的話題。林鄭目前仍被美國制裁,就算卸任也未必能即時在制裁名單剔除。由於被制裁者難以使用金融、保險和銀行服務,據說,林鄭連銀行戶口及信用卡也沒有,將來退休後,生活要怎麼打算?除了林鄭之外,其他被制裁人士在退休策劃上又有什麼可以部署?
先說說林鄭,理論上她卸任後便會過回平民生活,需要遷出禮賓府另覓居所。而特首離任後的福利,僅得終身醫療及牙醫福利、保鑣服務、汽車及司機,以及享用前行政長官辦公室,但沒有房屋福利。
在香港,房屋往往佔開支比重最高,惟林鄭與丈夫在港均無物業。換言之,林鄭當務之急就是要找一個安樂窩。但在美國制裁下,理論上以她本人名義買樓無法承造按揭,需要用現金「找數」。以林鄭的身份地位,估計也不會住幾百方呎、僅數百萬元的上車單位,所選物業少說也應該過千萬,如此數額如何以現金交易?
除了買樓之外,被制裁人士在理財上還有諸多限制,例如不能買股票、基金,變相不能為資產增值,又不能做信託,找人替自己管理財富;亦不能買保險或年金,難以替自己製造被動收入,只能靠積蓄度日。猶幸特首退休後有政府醫療福利,否則像特首這份高壓力高強度工作,退休後醫療開支將成為負擔和計時炸彈。不過,其他被制裁人士,未必有此福利,退休後有機會面臨沉重的醫療開支。
事實上,林鄭雖然被制裁,家人卻沒有,所以她絕對可以用丈夫或兒子的名義去買樓或租樓,亦可以將資產轉至家人名下,由家人代持,從而達到理財目的。老實說,其他被制裁人士,也只得這個方法才可進行各種財務動作。
然而,「資產代持」也要面對三大問題,首先是代持人的道德風險,究竟你託付的人是否可信賴?面對大額資產,會否引起他們的貪念而挪用?就算親如家人,也有機會為錢反目。
要知道,將資產轉至他人名下,若遇到糾紛,由於缺乏資產歸屬證據,要取回便有難度。就算代持者簽下了文件,說明只是代持,但日後仍需要通過訴訟才能取回資產,一來費時失事,二來打官司所費不菲,三來也未必能勝訴。這是資產代持的最大風險。
即使你找到一個可信任的人,卻難保他不會發生意外,甚至死亡。當代持人離世後,代持的資產便有機會被視作遺產分給代持者家屬。如果要取回,就要問家屬,但家屬與你沒有代持協議,隨時不歸還資產,這是代持的第二個風險。
另外,代持人也有機會欠債,假如他們一時周轉不靈,無法還錢,被債主入稟法院追討欠債,或是弄至破產收場,代持的資產便有機會被收回強制拍賣,以償還債務,這就是第三個風險。
可以看到,代持風險十分高,如果不是被制裁,逼於無奈之下才要找人代持資產,否則不宜貿然行這一步。例如在香港非首置者買物業要交15%「辣稅」,有不少人會用父母或兄弟姊妹名義買樓,希望少付些稅項,假如你的目的只是出於避稅,小心會因小失大。
(原文刊登於2022年4月23日 信報<保險解碼>《林鄭退休後的理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