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一位老伯伯由於喜歡幽靜,決定搬家往郊區,新屋四週環境寧靜,屋前還有一大片空地,景觀開揚。
老伯伯本來對這新屋十分滿意,誰知住了一星期後,便發現一個很大問題。每逢黃昏,有一班小孩放學後,必定聚在他的門前空地踢足球。小孩們喧嘩的叫聲,以及足球撞到屋子的大門及牆身時發出的「抨抨」聲固然擾人,但更讓老伯懊惱的是,他在門前悉心栽種的植物,被足球打翻了好幾盆。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必定是對小孩們破口大罵,希望鬧走這群小孩。不過老伯伯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拿出銀包,給每位小孩20元,然後跟他們說:「謝謝你們,你們令這裏變得十分熱鬧,我自己也年輕不少,這些錢是小小心意。」小孩們歡天喜地收下。
然後第二天小孩又來,老伯伯再派錢,小孩本以為有20元收,誰知老伯伯說:「不好意思,我退休了,沒有收入,所以只能給這麼多。」小孩們覺得10元也還可以,又欣然收下後離開了。
第三天小孩再來,老伯伯每人只給5元。第四天,老伯伯每人只給1元。當小孩只收到1元時說:「我們每天這麼賣力為你表演足球,竟然只有一元,這麼少錢連買一罐汽水也不夠,我們以後也不來了。」從此老伯伯很歡喜地重過幽靜的生活。
老伯伯很有智慧,巧妙地在不罵人的情況下,達到趕走小孩的目的。他成功將小孩最初純粹為自己開心而玩的內部動機,轉化成為金錢而玩的外部動機。而小孩們,也太過容易受其他物質的吸引,忘記了來空地玩的初衷。
別以為上述故事很非現實,事實上我們小時候參加課外活動或運動項目,很多時純粹為喜歡而開始,幹勁十足,廢寢忘餐也在所不惜。日子有功有少許成績也屬正常,很自然會得到大人們的讚賞,我還記得第一次被老師當眾稱讚,感覺勁爽。有些家長甚至會開出條件,達到什麼成績會獎什麼。慢慢便轉移為這些外來的讚美和禮物而努力,忘記了當天那一份真摯樸實的喜歡。
筆者從事保險業多年,眼見很多人入行之初根本不知道什麼MDRT等榮譽冠冕,但入行後出於公司和老闆的推動和吹捧,慢慢便以這些獎項為目標,為這些東西而做保險。得到固然開心,得不到卻否定自己,更甚者選擇放棄不幹,完全忘記了當初入行的初衷。
別誤會我反對追逐獎項榮譽,反之我非常鼓勵定立目標。我經常說有沒有目標日子也要過,有目標會過得充實一點。目標給我們努力的方向,高目標可以提升我們的思維層面及優化我們的策略。如細心留意前二段的例子,注意力是放在成敗得失上,但我是享受當中的過程。
第一種是恐懼 (Fear Motivation),意思是做不到要求便要處罰;
第二種是獎賞 (Incentive Motivation),做到要求、達標的員工,便有獎賞;
第三種是自我激勵(Self Motivaton)。
第一及第二種屬短期激勵方式,所需的獎勵必需一次比一次多,或懲罰要一次比一次大,才會收到效果,否則當習慣後,激勵效果便會漸漸減退。只有第三種,由內在引發的自我激勵,才可持久不衰。
所以,作為上級或教練,應發掘下屬工作的自我原動力,或用獎賞及恐懼作開始再引導為自我激勵才是正確做法,別有意無意成為故事中的老伯伯。
最後鼓勵大家,當大家迷惘或去到一個瓶頸位時,不妨還原基本步,回想初衷,享受過程,自然海闊天空,豁然開朗。我有一句座右銘送給大家:「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的最好。」
編按: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年,擁有CFP認可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