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沒有收入,如何維持生活?一般來說,退休後財源離不開三方面,分別是子女供養、政府資助及自己積蓄。然而隨着社會變遷,前兩個收入來源未必可靠,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中國人固有觀念是養兒防老,所以其中一個退休後的財源是靠子女供養。以前子女愈多,福氣愈大,因為子女供養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否則會被視為不孝,遭社會批判。惟放諸現今社會,此觀念已逐漸被打破。香港社會百物騰貴,尤其住宿方面,香港連續14年為全球樓價最貴地區,每月租金或供樓費用往往逾萬元,已佔去家庭入息大部分。
再加上今時今日養育子女,有很多以往沒有的開支,補習費、Playgroup費用、興趣班學費等,若然要供子女出國讀書,每年的學費及生活費要六位數以上。
在龐大家庭支出下,有些人會減少給父母家用,甚至不給家用。更甚的是,部分子女還會倒過來依靠父母,例如買樓時要父母幫補首期才能成功「上車」;有些新一代更奉行「躺平」,日子得過且過,因此生兒育女反有機會變成長期的財務負擔。
不少年輕人已洞悉此事實,因此不願生育,導致近年生育率每況愈下。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2012年每千名女性有1285名活產嬰兒,惟至2019年已降至1064名,2021年進一步下跌至772名,雖然或多或少受疫情影響,但整體趨勢仍是向下為主。
在社會而言,生育率下降,再加上醫療技術昌明,香港成為最長壽地區之一,男性及女性於2023年平均壽命分別升至82.5歲及88.1歲,可見未來人口老化問題更加嚴重。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會由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筆者屆時也是該36%其中一個。
香港政府目前仍提供不少長者福利,例如有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凡70歲以上、合乎居港規定的香港居民,毋須接受經濟審查都可以申請,津貼金額為每月1640元。若然65歲、有經濟需要的長者,則可申請每月425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惟需要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另外,長者還享有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以及乘車優惠等福利。
如果單靠上述補貼金額,在香港應被列為赤貧。而且在人口老化問題下,長者福利開支未來將成為政府龐大的財政負擔。尤其近年政府財赤嚴重,官員都在想辦法開源節流,難免會縮減這方面開支。
最近港府便率先向長者乘車優惠「開刀」,由以往清一色「2元優惠」變為「2元2折」,而且設有上限,還計劃縮減公共醫療津貼,可見未來政府津貼未必可追得上物價升幅。
事實上,外國政府也不斷在削減退休福利,例如英國、德國、法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即開始領取退休金的歲數延後,變相減少退休金的開支。
由於生育率下跌及人口老化是全球大勢所趨,未來應難以扭轉,所以大家宜做好退休後要自己養自己的打算,有政府津貼或子女供養便是錦上添花,即使沒有也不用太惆悵。那究竟如何準備退休?下篇文章再跟大家分享。
作者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3月22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退休後做好養自己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