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經濟一週> 3個故事 令公司團隊由弱轉強

這篇文章是下集,建議大家閱讀前先重溫上集:<有怪獸Leader 才有怪獸下屬>

在揭示我的團隊如何由弱轉強的秘密前,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和二個經歷。

鯰魚效應

挪威人很愛吃活的沙丁魚,但很多漁民在大海捕捉沙丁魚時,發現經過長途船程後,到達碼頭時很多都已經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是活的,而且很生猛,因而賣得好價錢。這位漁民的秘密,其實是一條鯰魚。由於沙丁魚天性懶惰,當被困在魚槽時,牠們便不再游動,經過一段長時間便會奄奄一息。但放入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後,鯰魚在沙丁魚群中四處獵食,令沙丁魚不停躲避。雖然有些沙丁魚被獵殺,但沙丁魚整體存活率卻高了很多。

這就是管理學上的「鯰魚效應」,意思指引入外人,從而改變團隊狀態。若然有一位能人加人,其他人自然感到地位受到威脅,從而激發鬥心,整體工作成效會大大提高。除了人之外,其實死線(最低標準)也可以是鯰魚。即如果有人表現低於死線,便會有懲罰或被革職,收殺一儆百的效果。

人有惰性,特別是華人,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逸,為了提高整體的存活率是一條鯰魚(最低標準)。

菲林相機更易拍出好相

自從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出現,每次拍團體照總要用不同機拍N張照片,人數和拍照的數目成正比。這除了是因為沒有成本外,最主要是大家也希望第一時間收到照片。

可是因為時間太長,肯定有人拍照時不集中,雖然照片是很多,但竟沒有一張相是所有人也全神貫注。反而從前還是菲林(膠卷)年代,由於要成本和要一段時間才可看相,所以大家反而更認真,就算只拍三數張,也總有一張滿意的。

這證明代價可以提高效率和令大家更在狀態。允許無止境的嘗試反而會數反效果。

為什麼第一次總不是最好?

我從前在外展訓練玩過一個活動,教練會給我們一張貼紙,要我們靠牆企舉高單手,在不跳起的情況下盡自己全力把這張貼紙貼在最高處。完成後教練會再給我們另一張貼紙,要我們重覆剛才的指令。試問大家,第一次高還是第二次高呢?

答案是大部份人也是第二次高。這很奇怪,明明第一次教練已叫我們盡全力了,那應該是第一次就是最高,為什麼偏偏第二次會更高呢。如果教練在一開始便告訴我們有二次或三次機會,我相信情況更明顯。這除引證熟能生巧外,還證明人潛意識會留力。

從以上可知一位Leader如果太著重人情,凡事遷就同事,只是將焦點放在人的身上。但如果這領導看重的是制度,嚴守底線,獎罰分明便是將焦點放在團隊上。究竟領導是要帶人或是帶團隊?其實兩樣都要兼顧,中間拿取一個平衡點,不能一概而論,但就一定要有底線。

在團隊內,在各範疇訂立清晰的標準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標準化才可規範化,然後便是訊息化、系統化、自動化,最後做到規模化,這樣才可變大變強。而一切便靠訂立標準和設立底線,並說明做不到的代價,及有多少次機會。

當年我帶領團隊去到一個困境時,得到一位高人指點,決定將公司底線落實執行。給予所有人每年會有一次免死金牌。如果有第二次,就視乎情況而定,如果那人對團隊有貢獻、或是今次失手屬情有可原,都可以放過他。但若然再有第三次,則無論你以往有什麼成績,都會不留情面。

最初同事們半信半疑,不知你是否認真執法,但當有第一及第二條沙丁魚出現後,便從此沒有第三位犧性者出現,因為所有同事都會設法令自己活在底線之上。

 

編按: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20年,擁有CFP認可財務策劃師等13個專業資格。現職某大保險公司區域總監,團隊人數近200人,除獲GAMA頒發最高管理成就獎和LUA頒發傑出人壽保險經理獎外,在2016年其團隊更破紀錄達成100% MDRT會員資格,在業界享負盛名。無論在理財、管理、銷售均擁有豐富經驗。

(原文刊登於2017年8月25日經濟一週專欄3個故事 令公司團隊由弱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