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經濟一週> 近半教育界人士謀送子女留學 儲蓄人壽充份保障家人需要

【儲蓄人壽】教師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工作,教師自己不但要努力進修,才可以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又要有愛心、耐性教導學生。現時香港教育制度中,老師還有很多工作,包括籌辦課外活動,要跟進輔導學生,工作壓力愈來愈大。

事實上,大部分教育界人士都非常擔心自己健康,早前有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訪問了多名中小學老師,超過八成人士就擔心公共醫療未能給予最快的治療,亦有約七成人擔心未能有較好藥物的選擇。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幾乎全部教育界人士都會選擇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

醫治癌症總洗費逾百萬元

可惜的是,私家醫療服務收費高昂,就以癌症頭號殺手肺癌為例,計及各種診斷、化療及電療等費用,治療總開支高達117萬元,而第二號癌症殺手大腸癌,總開支更要127萬元。以4倍年薪作為足夠危疾保障作為參考,本港教師其實只有兩成人有足夠的危疾保障。

除醫療保障之外,教育界人士也特別著重家庭,調查顯示,有73%人認為家庭比個人目標更重要,所以他們在個人財務方面,都投入更多資源在家庭方面,尤其是照顧子女。

原來有超過九成的教育界家長,一早已為子女教育開支做好準備,例如儲定一筆錢做教育基金。雖然這些教師都在香港工作,但接近一半家長仍希望子女到海外升學,而每10位家長之中,有三位就計劃協助子女在未來置業。

教育界人士關心子女前途

現時海外升學開支驚人,像到美國升學,4年的總學費平均要130萬港元,而總生活開支平均亦要54萬元左右。至於香港樓價,不用多說,一個上車單位少說也超過400萬元,好一點質素的也要超過600萬元,換言之又要預留起碼100萬至200萬元給子女作買樓首期。

約計及未來的通脹升幅,預留的金額應不止於此。所以很多家長仍擔心現時為子女儲的資金未必足夠,更有61%人士預期要在生活其他細節上緊縮開支。

要滿足教育界人士在醫療保障和子女開支上的財務需求,可考慮添置有儲蓄成份的危疾,因為危疾只要確診患上保單上所列的疾病定義,便可賠錢,現時更有多重危疾,例如癌症復發,或是患癌後又不幸中風,都可以有第二次賠償,保障會更高。如若沒有生病,用不著危疾,晚年又可取回錢作退休之用。

另外,教育界人士可同時再造一份儲蓄人壽,這類儲蓄壽險回報一般較銀行定期存款高,期間又可取資金作子女教育經費,退休後亦可分期取出,作為年金之用,如不幸過身,賠償金又可留給子女,充份做到保障家人的需要。

 

編按: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逾廿年,擁有CFP認可財務策劃師等14個專業資格。現職某大保險公司資深區域總監,團隊人數近300人,除獲GAMA最高管理成就獎、LUA傑出人壽保險經理獎和2018-19年度保險風雲人物外,在2016年其團隊更破紀錄達成100% MDRT會員資格,在業界享負盛名。無論在理財、管理、銷售均擁有豐富經驗。

 

(原文刊登於2019年1月25日 經濟一週專欄近半教育界人士謀送子女留學 儲蓄人壽充份保障家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