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3月都有不少跑山及跑步比賽舉行,最經典的莫過於要完成100公里的毅行者,以及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盛事。現時在街上、公園及郊外,都經常看到有人練習備戰,我身邊亦有不少朋友及同事報名參與跑步比賽,閒時就會討論如何練跑,要準備什麼裝備之餘,更要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傷。
事實上,每年馬拉松均有不少參加者受傷,較普遍的是抽筋和扭傷,較嚴重的有脫臼、骨折、肌腱斷裂或韌帶撕裂。若是跑山等越野賽,由於路況不平,部分賽事更要通宵比賽,體力透支及精神不集中下,受傷機會更高,還要冒着被蜜蜂針叮或被蛇咬傷等風險。
此外,跑手也有心臟停頓、昏迷及死亡的風險。在2006年至2018年間,香港曾有5名跑手在馬拉松賽事中不幸去世,就以2018年一屆馬拉松為例,共有15名跑手需要送院醫治,當中3人情況危殆,其中一位50歲的十公里跑手最後不治,可見長跑也有一定危險性。
最近有保險公司推出了專門針對競跑比賽的保險,以保障在比賽期間遇到的受傷情況。只要是有50人以上參與、舉辦地點在內地、香港或澳門,以及賽程3000米以上,且跑道海拔2000米內的公開比賽,跑手便可以投保,受保範圍除了常見的脫臼、骨折與肌腱斷裂等情況,就連運動型中暑、心臟驟停及昏迷等情況都有保障。
可能大家會問,一般意外或住院保險不是也可以賠嗎?這保險會不會是多此一舉?惟意外及住院保險是實報實銷的賠償形式,競跑保險則是一筆過賠償,只要符合保單條款所列的受傷情況,保險公司便會發放賠償金。例如一個人心臟曾經停頓,經搶救後最後存活下來,或是昏迷48小時後甦醒過來,住院保障可能最多賠償兩三天的住院及醫療費用,但競跑保險便會有100%的一筆過賠償。由於此保障最高保額為100萬元,換言之,最高可獲100萬元賠償。
更重要的是,若大家同時買了意外保險和競跑保險,便可兩份保險同時索償。尤其是現時坊間大多數的意外保,有關跌打或物理治療的保障額並不高,甚至會有求診次數限制,競跑保便可充當互補作用。
另外,有些跑手本身已有輕微傷患,但經正式比賽後,小傷患變了大傷患,要入院治理,這情況會否受保?答案是,除非醫生曾明言反對參賽或做劇烈運動,否則這情況仍是有機會受理。長跑是一項講求耐力及體力的運動,要避免受傷或發生意外,首先就是要有充足訓練,強化心肺功能及肌肉組織,其次是跑步姿勢要正確,才可減低受傷機會。最後就是要買合適的意外保障,一旦賽事中不幸受傷,都不會讓自己財務失去預算。
(原文刊登於2019年2月9日 信報<保險解碼>《馬拉松風險增「競跑保」應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