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經濟一週> 認購iBond攻略

上週一位朋友問我意見,他的自住物業有按揭,手上有不少現金,考慮應否贖樓。我當然反對他這樣做,因為他的樓按息很低,P-3.1厘左右,現在再做也未必有這條件,故我建議他做投資。

但他說炒股風險太大又不太懂,基金又買了很多,與其擺在銀行蝕息差,倒不如拿來還按揭,又或者買iBond。

本週剛好是iBond認購期,而他的考慮也是不少港人的問題。小弟就利用今集向大家介紹iBond。

一人一手 中籤率低

很多人一講起投資就會想起炒股、買基金、買樓、甚至炒iPhone、炒匯豐紀念鈔等等,但對於買債券反而不是那麼熟悉。

香港政府為提高投資者對本港債券市場的認識,設立了零售債券發行計劃,向香港的公眾人士發行零售債券。在本週二(7月21日)正式開售第5期iBond。

iBond中文叫做「香港政府通脹掛鉤債券」(Inflation-Linked Retail Bond),年期為三年,每半年派一次息,息率與通貨膨脹率掛鈎,最少有1厘。今次將發行總額100億元,即相當於發行100萬手。預計會有50萬人申購,因此每人平均可以分兩手左右,因此中籤率都會較低。

iBond對於保守型的投資者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投資工具。由於是香港政府發行的債券,因此擁有「投資級別」的優良信貸評級,以及有定期回報,在投資年期內,每半年就會支付一次與通脹掛鈎的利息,並設有預先訂明的最低息率,風險極低,用來抵消通脹是很好的工具。

但亦因為iBond將通脹及利率掛鈎,政府在年初調低了通脹預期,而且專業人士稱美國在年內加息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今期iBond的價格及回報都可能不及之前的表現。

平均息率達4厘

在過往四批iBond當中,前兩期已經到期,總共收取六次息,每年平均息率4厘,即投資10,000元就有400元收,加之各銀行及券商為投資者準備的各種優惠,基本上可以賺到盡。

iBond雖然不能像股票一樣帶來高回報,但作為一種分散投資,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需要留意的是,iBond為保證人人有份,是採用循環分配機制的中簽方式,首先分配給認購1手或以上的投資者,然後再分配給認購兩手或以上的投資者,如此類推,直至股份不能分配給所有投資者時,就以抽簽形式分配剩餘股份。

所以,與認購新股不同,借孖展來認購iBond並不會提升中簽率。同時,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能長渣,也可以在上市當日在二手市場上沽出,賺取一次性收益。

總結,iBond一定要買,孖展就無謂了。長揸短炒都無所謂,雖然賺得不多(因無可能認購很多),但勝在穩賺,對嗎?

(原文刊登於2015年7月24日經濟一週專欄認購iBond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