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多元貨幣保單增理財彈性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人口教育水平偏高,港人普遍都接受以保險作為理財工具。現時市場上絕大部分保單以美元及港元計價,甚少見其他貨幣,有些公司甚至沒有外幣保單選擇。

可轉換貨幣博升值

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滙率穩定,加上美元屬世界性流通貨幣,很多人都不抗拒持有美元。雖然兩者回報上會有少許差異,但只限儲蓄類產品,消費型產品基本沒大分別,所以很多香港市民一般不太理會保單貨幣幣值。

不過,近年中美關係出現變化,兩國政府互相向某些人和機構實施制裁,儘管大多數不會牽連一般民眾,惟仍有一些客戶為此感到憂慮。有客戶則關注到美國負債愈來愈沉重,怕會衝擊美元地位,長遠影響到保單回報率。此外,移民潮下每年有不少家長送子女去外國升學,子女學費和生活費都要使用當地貨幣,令外幣需求一直有增無減。

有保險公司針對上述痛點,早前推出多元貨幣儲蓄保單,有5種貨幣選擇,分別是港元、美元、人民幣、加拿大元與澳元,據聞日後還會增加其他貨幣。而客戶於第三年起可每年自由轉換貨幣一次。

這種產品不但可賺取保單回報,亦可博滙率升位,所以推出後大受歡迎,同類型但只得港元或美元計價的產品已無人問津。奇怪的是,以往一個產品大熱,很快就會有對手複製,多元貨幣保單已面世一段日子,卻未見有別的保險公司跟風推出。筆者嘗試了解背後原因,經過明查暗訪,發現有以下三項。

三大原因導致供應少

第一是投資因素,以往保險公司推出美元保單,為避免滙率風險,都會選擇投資在美元資產。如果產品有5種貨幣選擇,意味保險公司要投資5種貨幣資產。首先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優質資產供應?其次是個別保險公司有否精於這些市場的投資團隊?如沒有便須聘請人才,變相增加成本。

資金實力亦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因為保險公司不會等客戶投保後才拿保費去投資,而是在推出產品前已經買入各種資產,情況就等於經營茶餐廳,老闆絕不會等客戶點餐後才買食材,而是一早預算每天會賣多少份餐,準備好各種食材才開始營業。如果遇上有客戶突然偏好某種口味,或是潮流突然興吃某一種食物,大家一窩蜂點同一個餐,就會出現某些食材缺貨,但有些過剩會壞掉報銷的情況。同樣地,如果保險公司推出多元保單後,某年人民幣大熱,其他貨幣表現失色,客戶們都紛紛轉買人民幣,那其他回報失色的資產便要由保險公司「硬食」。

第二個因素是行政系統考慮,其中電腦系統以往只會顯示港元及美元幣值,一旦推出多元保單,便必須增設其他外幣幣值,保險公司需要花費龐大資源更新系統。

此外,會計上以往交保費或理賠只以港元及美元兩種貨幣處理,現在就要接受客戶用不同貨幣投保、找續與轉換,行政程序複雜很多。保險公司管理層若沒有決心和魄力,真的不會作出這樣的改革。

最後一個因素是前線營業團隊的專業度,由於產品涉及不同貨幣,客戶在投保時也會諮詢理財顧問有關未來滙率走勢。以前理財顧問不需要懂的知識,現在也要涉獵。還要教懂營業團隊有關轉換貨幣的各種行政手續,有什麼地方要特別注意,以免惹來投訴,培訓上又是一筆開支。

大家可以看到,保險公司推出多元貨幣保單絕不是簡單任務,而是牽一髮、動全身,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到,前期投入和付出的成本會比傳統美元或港元保單高,利潤卻並非特別大,利潤率更有機會下跌。換另一角度,客戶投保多元貨幣保單變相着數了。

各位讀者看完以上分析後,若有觸碰到你的痛點,不妨考慮把多元貨幣保單加入投資組合中,為財富管理增添彈性。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25日 信報<保險解碼>多元貨幣保單增理財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