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網上平台保險建議勿盡信

去年爆發新冠肺炎,各國大印銀紙救市,低息環境之下股樓齊升,惟近日投資氣氛已有改變,先有內地中概股大洗倉,某大中資地產商亦瀕臨破產,而美國債息飆升,美股於高位出現回吐。香港方面,近日又傳內地政府要求發展商協助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已創新高的樓價亦有點高處不勝寒。

市場風高浪急,有些投資者會選擇把資金投放在投資相連保險,皆因投連險可提供的基金選擇多,有地域、股票、債券及貨幣等不同主題選擇,進可攻退可守,而基金通常又投資於一籃子資產,有助分散風險。因此,今年投連險投保數字增長可觀,據保監局資料顯示,截至6月底止,投連險新造保單保費為134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92.2%,增幅遠高於人壽及年金等非投連業務的10.3%。

留意資訊出處 確定中位性

正因為愈來愈多人關注投連險,有些網上平台特別比較不同保險公司的投連險產品,以吸引大眾目光。然而,大家看這些平台的比較數據時宜小心分析,以免被誤導。

話說最近某網上平台比較了3家保險公司一款同類型的投連險,結果其中一間一枝獨秀,於是該保險公司的前線銷售人員便將這結果瘋傳開去,我的一個客戶收到後馬上走來問我意見。我看了之後,便叫客戶不要太在意。

在資訊泛濫年代,人人均可以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所以很多資訊我都先看出處,以確定其中立性。該客戶看到的產品比較,主要是來自一個近年興起的保險資訊平台,網上一查可以了解營運這個平台背後的人就是某家保險經紀,而過往這平台推介的通常都是一些佣金較高的產品,這結果難免會令人聯想到,當中會否牽涉個人或公司利益呢?

就像今次客戶看到的資訊,是一個不太客觀及不全面的產品比較,它只挑選了3家保險公司的投連險作比較,並就當中的基金比較數目,以及投連險所收的費用去做比較,最後則以成本蠶食回報為理由,得出其中一家的投連險產品最好。筆者想說的是,投連險產品結構複雜,收費很難用同一基準去做比較,例如有些保險公司會有龐大的開戶獎賞,這筆款項足以抵銷數年的保單費用,但上述比較卻完全沒有涵蓋這重要因素。

再細心看看,那所謂一枝獨秀的產品所列出的行政費用、保險成本及提取費用都是3家公司最高的,可是在內文比較時隻字不提,只引導讀者去看「投連險總費用及收費披露(TFCD)百分比」這個數字。該文章亦提到,TFCD是基於若干假設去計算,包括受保人年齡、供款、持有期、回報率等,所以只要稍為轉一轉假設,結果隨時又不同,單用這個數字,便完全掩飾了行政費用及保險成本在3家公司最高的事實。

還有一個重點,投連險靈魂所在是基金表現及回報,每一間保險公司平台的基金都不盡相同,有些屬於獨家代理的明星基金,過往回報相當可觀,這都是投資險的賣點。另外,基金有直接基金方式(Direct Fund)及影子基金方式(Mirror Fund)的分別,前者是由基金公司直接營運,後者則是保險公司複製基金公司的投資組合,一般影子基金收費較直接基金高,該網上平台比較當中又沒提到。

收費並非唯一考慮因素

此外,服務質素都是很重要的考慮,基金平台是否容易用,電腦系統是否穩定,轉基金的時間是否夠快,提款要多久等等,現時更有一些保險公司推出智能投資選擇服務,可按客戶的需要及風險承擔能力去提供個人化的參考投資組合資訊,這些因素都不容忽視,始終很多消費者絕不介意付多些費用,去選擇一個服務較好回報較高的平台。

所以,當大家看保險比較時,一定要全面地看,收費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還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要考慮。尤其是當看到一些來歷不明的資訊建議,更要提高警覺,以免中伏。

(原文刊登於2021年10月9日 信報<保險解碼>網上平台保險建議勿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