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大家討論為何內地近期經常強調「共同富裕」的政策,以及大家的誤解,其實中央政府目的是壯大中間收入群,方法不是要打壓富豪,而是透過其他渠道改善社會結構及生活質素,從而達到全國人民富足。
早前跟一位內地律師討論共同富裕的話題,他對政策方向有獨到的分析,當中有不少觀點我也認同,今次特別在這裏和大家分享。如果能捕捉到國策方向,絕對可幫助未來的資產部署。這位律師認為,共同富裕下內地未來經濟發展將有三大方向。
過去內地經濟急速發展,某程度是跟着西方國家「按資分配」發展,即是只要你有資本,就可以分享別人勞動的成果,例如你可以入股某公司,取得股份,當公司有盈利,便可分得利潤。於是衍生股票、債券,以及各式各樣的金融工具。
房地產都是按資分配其中一種,因為大家買了物業,便可以出租賺取租金收入,樓價上升又可以資產增值,於是以往很多人或企業便不斷靠借錢投資,造成通脹之餘,亦因為平民老百姓不懂投資錢搵錢,結果身家不斷被通脹蠶食,造成貧富懸殊。
今次改革,內地將把發展重點轉移至「按勞分配」,即是會按個人勞動力的付出多寡,以及個人能力的高低,而決定取得的回報,亦是大家所說的「多勞多得」。所以預期看到,未來中央應會訂立政策,例如通過稅收改革和監管調整來優化收入分配,並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令到工資會有一個合理機制,一些人工奇高、但工作性質卻不太重要的「高薪厚職」將買少見少。
共同富裕其中一個重點是提升人民生活質素,給更多人創造致富的機會,可以預期中央會在教育、醫療、養老、衞生、健康等民生範疇加大支援,完善社會保障。
例如增加教育資源投放,分配上更平均,令偏遠地區的人民都有同樣的讀書機會,甚至為工人及農民工作出再培訓,其中十四五規劃便提到,政府計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6500萬人次,當中農民工參加培訓約3000萬人次。又例如,社會保障會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等,還鼓勵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提高商業保險保障能力。
過去多年,內地先富起來的一群,會把財產轉移至海外投資,例如買海外房產或送子女外國留學,甚至移民國外,此舉除會令這富人賺中國錢益別國,也會令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減少。企業方面,隨着內地經營成本增加,不少公司為了減省成本,都會外判工序到外國,又或是買一些核心技術回國使用。但近年的貿易戰,卻體現了這種「全球化」的弊病,當外國封鎖技術,生產便告停頓。
可以預期,未來中央將大力鼓勵企業或有錢人將各種資源留在內地,研發自我的核心技術,減少對外國的依賴,又會積極刺激內需,進一步加強經濟內循環。如此一來,除可減少受外國影響外,也可增加國民歸屬感,並創造更多高技術職位,增加低下階層亦有上流機會。
如果內地能落實執行上述三大方向,長遠對全國都是利多於弊,只是細節上如何執行,仍有待觀察。下次將和大家分享,在共同富裕三大方向下,理財上我們應如何部署。
(原文刊登於2021年11月27日 信報<保險解碼>《 共同富裕 內地發展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