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買保險的心態是只求安心,所以不願花太多錢在保險上。然而一旦遇上意外後,發現保障額不夠時,又會甚為惆悵。
上期跟大家探討過,用「預算先行」(Budget Oriented) 模式去設計保單,有興趣可重溫《為自己為家人 保險買幾多先至夠?(上)》。
http://www.edigest.hk/專欄/為自己為家人-保險買幾多先至夠?(上)/
如果大家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更適合用「需要先行」(Need Oriented)這模式去決定自己應買多少保險。這模式較為複雜,需要作詳細的理財分析。早前小弟在《月入 $44,000男 7招上樓話咁易》一文中提到的理財七步曲,此時便大派用場。
http://www.edigest.hk/專欄/月入44000男-7招上樓話咁易/
七步曲的首四步及最後兩步,基本上都大同小異,而今次重點說的,便是第五步「建立防護網」,以免自己遇上突發意外,打亂自己的理財大計。防護網除了要儲備3至6個月的應急現金外,最好就是購買足夠的保險,讓保險公司分擔你的財務風險。
若然閣下是經濟家庭支柱,那麼人壽保險必不可少,一旦不幸去世時,你的親人可獲得一筆應急錢。
那麼買多少才足夠?尤其是生命無價,摯親的生命更難以用金錢去衡量。不過在保險公司,一般會用賺錢能力來決定人的經濟價值,愈年青的人,理論上工作年數會較年長的人多,故未來賺錢能力會比較強,保額亦應會較高。以下是保險公司的個人壽險最高投保額,大家可作參考。
20至50歲 年薪之25
51至60歲 年薪之15
61至70歲 年薪之10
71歲或以上 個別考慮
換言之,一個月薪30,000元的30歲打工仔,最高壽險保額可以達900萬元。同樣月入30,000的55歲中年人士,最高壽險保額只得540萬元。當然,上述只是最高投保額,想多買保險公司也未必會批,但如閣下家人不多,可以因應下調保額。一般而言,小弟會用以下算式來替客戶計算壽險保額。
過身後預計的殯葬開支+負債+(供養子女、配偶、父母責任年期)X)每年日常支出–非工資收入) –資產
人不一定是過世才會影響家人生計,有時經濟支柱患了重病,喪失工作能力,不但會失去收入,更要為龐大的醫療費用煩惱,所以危疾及醫療保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很多人以為買了住院保險已經足夠,無需再買危疾,這是大錯特錯。因為住院保險是賠償在醫院內的手術及醫療費用,都是實報實銷的項目,一些醫療以外的開支,例如用中醫氣功調理、購買保品、義肢、以致患疾期間的中斷入息,就無法賠償。
例如一個人如遇上燒傷、斷肢或殘廢等事故,有機會要整容或買義肢,這些費用住院費便不會包。另外,這位不幸人士如果不能再重操故業,甚至會永久失業,收入因而大減甚至完全中斷,而且有可能要再多請一位外傭來照顧日常起居,危疾的作用,便是幫補這些非住院支出。
保險公司亦有危疾保險的最高投保額,有關額度會較壽險低。一般是150萬元或是準受保人的年薪倍數,以較低者為準。
18至40歲 年薪之15
41至50歲 年薪之12
51至60歲 年薪之8
61至70歲 年薪之5
個人認為危疾的保額一般年薪5至8倍已經足夠。
至於住院醫療則豐儉由人,坊間有普通醫療和保額甚大的高端醫療保險,就算普通醫療也有分大房、半私家及私家房不同等級。個人認為,就算不買高端醫療,買一個半私家級別的住院,所得的保障會比大房高,在醫療費用愈來愈貴,只買大房計劃,他日有機會出現賠足額的情況。除非閣下公司有醫保,否則不要貪平買大房計劃。而入息保障則可買收入的八成,以免出現患病比上班有更好收入的情況。
編按:周榮佳(Wave)在保險業打滾逾19年,不足30歲便考獲CFP認可財務策劃師 、ChFC、RFP、FChFP、LUTCF、CIAM、ACS、HKCIP等多項財務策劃及壽險的專業資格,在理財及財務策略諮詢擁有豐富經驗。
(原文刊登於2017年5月26日經濟一週專欄《保險買幾多先至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