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網上自媒體及金融KOL發文攻擊保險中介人行業,論點不外乎是佣金高,又指出目前保險行業仍是以中介人銷售做主導,網上保險僅佔少數,是因為中介人利益龐大,保險公司難以改變這根深柢固的作風,有些文章更有抹黑之嫌,把保險中介人描繪成層壓式銷售,並以個別從業員違法行為以偏概全,予人負面之感。
無可否認,每一個行業樹大也有枯枝,但有識之士絕不會因少數害群之馬而片面地抹殺整個行業的貢獻及價值。今次筆者想為保險中介人們來個大平反,以正視聽。
首先,這些自媒體引用的數據很偏頗,例如某媒體引用一個數據指出,2021年保險公司向中介機構(包括銀行、經紀及代理)支付的佣金總額為610億元,而2019/20年度的香港醫療衞生總開支為1896.24億元,因而斷言保險公司每年花在中介的佣金佔醫療開支高達三成。
先不談論那個研究機構的權威性和數據真確性,研究目的和背後「金主」是什麼單位,但該媒體用2021年佣金總額(包括所有險種如人壽、儲蓄、年金、投連險、意外、危疾、住院醫療等等),來跟2019/20年度的「醫療開支」比較,已並非屬同一維度,時間上也不合理。要公平比較,最起碼要用相同年份及險種的數據。
另外,該媒體引用的是醫衞局的醫療衞生開支數據,是政府用於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健康推廣和預防等活動開支,並不涉及保險中介人佣金,把這兩個數字放在一起比較,更有誤導及混淆視聽之嫌。
要比較,便應該直接拿中介人佣金與保費總額或保險公司開支計算。根據保監局公布,2021年本港毛保費總額達5817億元,其中長期業務保單的保費為5201億元。由於不知道該媒體引用的佣金總額610億元有否包括一般保險佣金在內,如有,便應該與5817億元比較,即佣金只佔約一成左右;如沒有,便應與長期業務保費5201億元為基數,即佣金佔約12%,並非上文提及的「三成」!
再者,大多數媒體都執着於中介人高佣金,他們卻只引用個別儲蓄保單作為例子,經常說佣金可達首年保費三至四成,再連同獎金及其他分紅,幾乎蠶食了投保人的首年保費,於是便提倡「去中介人」,建議大家網上投保兼買純保險。
但要知道,並非所有儲蓄都是高佣金保單,而且儲蓄只是其中一個保險類型,還有醫療、意外、住院現金、純人壽或純危疾等等,這些類型的保單,佣金其實不高。單用儲蓄保單的佣金制度便下定論,絕對是以偏概全。就算大家網上買保險,不經中介人,又是否代表保險公司會降低保費,而保障及保單回報都不變?
更重要的是,銷售和處理投保事項只是保險中介人的工作之一,主要工作是投保後才開始,包括賠償、查詢、保單檢視及多不勝數的售後服務。要知道所謂的高佣金只是首年才有,很多時第二年的續保佣金已變得很少,第三年及往後更微不足道,若把總佣金除以保單生效年期(中介人服務年期),那所謂的高佣金中介人更變成「廉價勞工」。
如果大家網上投保,試問保險涉及很多複雜的法律條文,是否有如此多客戶有耐性及理解力,能逐項條文去研究及分析,然後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日後生病臥床,大家又是否有精神集齊文件,然後自行向保險公司索償?
若說到這裏,還是覺得中介人的收入豐厚,那筆者鼓勵有此想法的朋友轉投這「性價比高」的行業。中介人流動性其實也不低,這個不用筆者證明,讀者們從身邊都能感受到。其實轉公司的人只屬少數,離開這個行業的才佔多數。若中介人真是這麼好賺,便不會出現如此情況。還記得最初接觸經濟學時,老師便說:「人不能改變市場。」市場就是最好的調節者,每份工作也有其市場價值的。容易做,多人做,待遇便低;難做,少人做,待遇便高。
事實上,每個工作都有其價值,其實那些自媒體及研究機構應該反思為何有99%人都喜歡透過中介人買保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省卻自己研究保險產品的時間,以及有專人跟進其財務狀況,反映市場確實存在需求,並非可以輕易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