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跟大家講解了部分虛擬保險的問題,例如聊天機械人難以解答投保者疑問,幫助了解保單條款及自行索償的困難等,今期繼續探討其他問題。
在消委會的虛擬保險調查報告中,提到關於個人資料收集的問題。據保監局《網上保險活動指引》,亦有要求承保人需核實客戶真實身份,然而3家有提供自願醫保的虛擬保險公司,在索取個人資料鬆緊不一,有公司毋須上載身份證,亦有公司要求投保人自拍錄像核實身份,個別公司還會額外索取投保人職業、學歷、投保資金來源等資料。
私隱政策方面,現時4間虛擬保險公司中,只有1間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個人資料會在業務關係終止後保存7年,其餘3間均沒有說明保存期限。有保險公司提及的個人資料用途頗廣泛,包括設計、改良或優化產品,以及研究或統計之用,亦有保險公司預設消費者接受個人資料用作直接推廣或促銷,這當中會否涉及個人資料過度收集或濫用?
另外,這些資本不高的初創虛擬保險公司的網上保安系統又是否足夠?能否真正保障客戶私隱?這些都是消費者要考慮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虛擬保險公司經常以保費便宜作招徠,惟據消委會調查,3家提供自願醫保的虛擬保險公司,同是標準計劃,保障相若,但同一年齡層的年度保費差距甚大,其中出生後15日的男性,保費相差竟然達74%,而80歲女性的年度保費也有55%差距。
虛擬保險公司經常標榜不用支付中介佣金,所以保費可以較平,若果真的如此,如何解釋保費差距會如此大?
虛擬保險公司雖免卻了中介費用,但不代表沒有其他營運開支,包括要有龐大的網上支援系統,旗下亦有不少員工,包括精算師、醫生、軟件工程師等專業人士,開支不菲,計及這些成本,保費未必比傳統保險公司便宜。可見省卻中介費用,不一定會回饋客戶。
有些虛擬保險公司保費表面看似很平,但也要小心保單條款或較嚴苛。曾有1間虛擬保險公司的危疾保單,規定若受保人居住地變更到海外國家或城市,並擬在當地永久或最少連續居住183日,將立時終止保單並退還保費。有人認為不公平,在網上把事件鬧大後,該保險公司才急忙更改條款。
消委會亦曾接獲有關虛擬保險的投訴,主要涉及價格及收費爭議,原來有保險公司在未曾索償下,保費會大幅增加30%至40%,理賠時又發現有很多不保事項,以及在不願意下自動續保、單方面更改保單條款等等。
此外,曾有新聞報道一宗虛擬保險公司的索償爭議,指出投保人漏報了血糖偏高的病歷。然而,有關保單已生效兩年以上,在「不可異議條款」之下,只要不涉及欺詐,保險公司應不能對保單的有效性提出質疑。事實上,該事主同時投保3家保險公司,只有該虛擬保險公司認為事主漏報的事件屬「重大事實」,要求事主補做血糖測試,否則便取消保單,被質疑留難索償人士。
還有一點較少人留意,是虛擬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因為香港最早一家虛擬保險公司,成立年份也只是在2018年,只得短短幾年歷史,而4家虛擬保險公司開業至今,原來全部仍在虧損狀態,未有盈利。試問一家長期入不敷支的公司,若然遇上大額索償,是否有能力理賠?
事實上,其中一家較大型的虛擬保險公司,去年9月時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新聞稿,宣布進行B2輪融資,獲得3490萬美元資金。然而,現今高息環境之下,融資成本愈來愈高。若然連融資這條路也行不通,就有機會要賣盤甚至清盤。大家投保是幾十年,以至一世的事,對於一些只有幾年,還連年虧損的公司,讀者們是否應該審慎選擇?
當然,大家可以選擇每年保費更新的計劃,萬一保險公司真的倒閉,保費虧損有限。但大家也需明白,病歷是只加不減,若然保險公司倒閉後再轉投第二家,已有病歷的投保人,未必會有保險公司肯再承保。
概括而言,聰明的消費者投保,目光應該放長遠一點,多考慮保險公司質素,支援配套服務是否充足,財務是否穩健,這才是王道。
(原文刊登於2024年5月25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虛擬保險公司隱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