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專欄
W Channel
Timeline
Contact Wave
<信報> 醫療費用和保費急升三大原因

通脹之下,物價有增無減,就連醫療保費也無可避免,不少保險公司的醫保計劃都相繼因醫療通脹加價,部分加幅甚至超過一成。另有一些保險公司停售保費較低的產品,推出新的保費較貴產品也變相加價。

 

新技術費用遠高於傳統治療

有客戶最近向筆者表示,香港8月通脹率只是2.5%,過往亦大多處1%至2%之間,惟醫保保費年年加價,增幅更遠超通脹水平,對此大惑不解。事實上,香港的醫療通脹數字確實相當驚人。根據Willis Towers Watson的《2024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香港於2024年的通脹率預計為8.4%,為2018年以來最高水平。而由2018至2023年共6年間,每年的醫療通脹率均介乎6.5%至8.3%,也是遠高於香港整體通脹率每年升0.3%至2.9%,醫療費用在過去6年累計飆55%。

醫療費用年年急升,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創新療法費用不菲

根據筆者公司內部理賠數據顯示,2024年標準病房及半私家病房費用增幅較2023年上升16.7%,至於私家病房也有9.5%升幅。但漲幅更厲害的,其實是醫療費用,因為醫療技術不斷革新,很多創新療法的費用遠高於傳統治療費用。例如治療癌症的傳統療法是化療、電療及外科手術,但較新的有標靶療法,每月約需5萬至6萬港元,一年藥費隨時過百萬。而免疫療法每3星期已要6萬至7萬港元,近期新興的質子治療,不同部位收費可介乎約24萬至67萬元。

至於俗稱「通波仔」的手術,目前流行採用BVS可溶性支架,價錢約3萬元,較傳統的金屬滲藥支架貴約2倍。針對心律不正患者,醫生會植入心臟起搏器,傳統的起搏器價格約4萬至7萬元,無線起搏器約9萬元,而新療法則會植入式除顫器(ICD),有些型號價錢達23萬至25萬港元。

雖然創新療法遠較傳統療法昂貴,但能增加存活率及減輕副作用,有能力負擔的人仍然會選擇創新療法,因而令醫療費用大幅上升。

 

人口老化慢性病推高需求

 

原因二:本港走向人口老化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香港人年齡中位數為46.3歲,較中國內地和美國的38歲為高,更遠超於印度的28歲。目前香港約有112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約六分一,上述數據顯示香港的人口已老化。隨着醫療進步,香港人也愈來愈長壽,2022年男性平均壽命為81歲,女性則為87歲。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老化問題只會雪上加霜,政府統計處於2020年公布的人口推算,預計到2069年65歲以上長者將佔總人口約40%。

長者對醫療服務有高度需求,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住院日次、急症室就診次數及服務成本比例佔總數一半。可預見未來醫療需求只會不斷上升。

 

原因三:慢性病不斷增加

全球患慢性病人口有上升趨勢,一部分可歸咎於人口老化外,另一原因是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大家久坐又缺乏運動,或是吃不健康的快餐,有些甚至又煙又酒,亦令年輕人患慢性病有所增加。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香港幾乎每2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病,逾50%港人有高膽固醇。由於慢性疾病難以根治,治療過程亦十分漫長,對醫療系統產生巨大的負擔,令緊絀的醫療資源更加供不應求。

上述三個原因都令保險理賠宗數及整體理賠金額均顯著上升,保險公司面對加價壓力,如何平衡客戶的情緒和利益呢?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周榮佳(Wave)從事保險業廿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4年10月12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醫療費用和保費急升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