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又再掀起聯繫滙率脫鈎言論,事緣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即將再度入主白宮,有傳媒指他在上一總統任期時,曾考慮把港元與美元脫鈎,皆因有不少亞洲出口商傾向把收入存放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在聯滙下,有不少選擇存在香港,再透過港元借貸給亞洲各國借款人,從而避開美國金融監管。當特朗普本月20日正式上台後,便有機會再度推動港元與美元脫鈎,為聯繫滙率增添變數。
無獨有偶,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的盛智文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在高息環境令香港借貸成本變得十分昂貴,成為香港經濟的致命傷,故有必要重新審視聯繫滙率,或建議借鑑新加坡與一籃子貨幣掛鈎。
一時間,聯滙脫鈎討論甚囂塵上。雖然筆者認為脫鈎的可能性不高,因對金融造成的衝擊實在太大。然而,自金融海嘯後,大家看過不少「金融黑天鵝」,大如雷曼的金融機構可以一夜間倒閉,希臘、意大利等高負債國家曾鬧破產危機,還有英國脫歐等,令金融市場產生巨大變化。
投資者經過風浪後或成驚弓之鳥,想為聯滙脫鈎早作部署。筆者知道有些客戶變賣了港元資產,換成美元資產來對沖風險,一旦港元真的與美元脫鈎而大幅貶值,也可保資產平安。
香港有不少美元資產選擇,例如可直接兌換成美元,在銀行做美元定期,目前一般也有逾3厘的高息。惟現時美國步入減息周期,未來還能否再享高息也成疑問。
有些人會買美股或美債,但兩者皆有價格波動風險。股票升得快,跌得亦快,這點很多人都知。而近兩年被視為低風險資產的債券,其實也有蝕錢風險,例如2022年時,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一度攀至逾5厘高位,息率升即是債價跌,當年很多債券基金都因此蝕錢。
現在市場開始盛傳美國今年減息次數將會大減,10年期債息又再急揚,近日已重返4.5厘之上。債券是否仍然是安全之選?當然,投資者如持有至到期日,可順利取回債券本金及利息,不變賣便毋須理會價格波動風險。惟如此一來,投資債券也要有長期持有的心理準備,而期間的回報只有債息,不會賺價。
若果打算長線投資,其實還可以考慮美元計價的儲蓄保險,因為它沒有價格變動風險。雖然提早退保也有機會蝕掉本金,但儲蓄保一般有保證回報,只要投資年期夠長,總有回本一天。另外,儲蓄保也有非保證的歸原紅利,可同時捕捉市場走勢,市旺時有機會派發較多紅利,防守之餘同時亦可進攻,一舉兩得。
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利有弊,大家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程度,選擇合適組合。倘屬進取型的讀者,當然可選擇以美股為主,至於追求穩健人士,則美元定期存款或美元計價的儲蓄保險可能會較為適合。
作者從事保險業二十多年,擁有15個專業資格的11本暢銷書作家。現職某大保險公司高級資深區域總監。
(原文刊登於2025年1月4日 信報 <保險解碼> — 《對沖聯滙脫鈎 美元資產另類選擇》)